中国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2017年外媒涉华舆情态势研究报告
时间:2018-01-18  作者:蔡睿智 刘珊 郝艳 仇海琼  新闻来源:微信公号海外舆情研究  【字号: | |

 

  前  言

  回顾2017年,国际舆论环境此起彼伏,波涛汹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海外涉华舆情继续增多,舆情特征也呈现出诸多新变化。从中美首脑4月和11月的两次会晤,到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再到2017年G20峰会和APEC峰会,我国正越来越接近国际舆论场的核心圈,并逐渐发挥影响国际舆论走势和预测风向标的角色。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媒体机构和外宣部门做好全球传播和公共外交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外宣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国际舆论新局势下需准确把握,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主动发声。

  一、2017年国际国内舆情环境

  1. 2017年国际局势:世界局势发生巨变,大国分歧加剧。

  2017年,国际局势仍然错综复杂、波诡云谲,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大国博弈、教派冲突、恐怖主义等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朝核危机、钓鱼岛问题、中菲南海争端、英国脱欧、仍是困扰局部地区悬而未决的难题。当今世界局势正发生重大变化,混乱影响了全球秩序的和谐,强国弱国纷争不断。其中大国关系格局也在发生改变,西方大国分歧加剧,“美国优先”策略使得美国陷入“收缩和孤立主义”,欧洲一体化进程因英国脱欧遭遇挑战,加上恐怖主义袭击频发而自顾不暇,一些西方国家政治社会都处于不稳定中。

  2. 2017年国内局势:中国迅猛崛起,成为世界舞台中心,长期占据国际舆论焦点。

  当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开启他的亚洲之行,美国《时代》杂志却在11月13日发售的封面用中英双语打上了“中国赢了”(China

Won)的大字,并在内页刊登的《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一文指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实力的国家,而美国则落居第二。可见,连美国也开始正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

  首先,中国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并且是综合性和全方位的影响力。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更大,中国经济的表现深度影响全球经济行情;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加大海外拓展,由此引发外界更多关注也包括一些反弹声音。在中国更加积极主动“走出去”的背景下,国际社会的“中国热”持续升温并且有增无减。

   其次,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引发国际舆论关注。以十九大报道为例,据统计,2017年10月1日至26日,涉“十九大”的外媒报道达13551篇,其中路透社、BBC、《纽约时报》、CNN、《华尔街日报》五家媒体相关报道达1000多篇。就不同时段对十九大报道的侧重点来看,从10月1日至17日大会预热阶段,经济、反腐、外交、社会治理等成为外媒关注焦点。从18日至23日大会进行期间,能源、环境、军事、港澳台政策成为外媒报道侧重点。从24日至26日大会进入尾声阶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战略、意识形态、金融改革、经济走向等成为外媒关注重点。总体而言,外媒对十九大的报道侧重点呈现出由宏观面预测到微观领域分析的态势,更多微观镜头被放在了对中国社会变化的观察。对于中国“成长的烦恼”,外媒总是十分乐见,报道也十分积极。一些小事总能成为外媒报道所宣称的“中国发展不确定”挂上钩。比如大兴“11·18”大火后的一系列加速腾退行动,“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均被外媒热炒。

  除了内政,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新理念和新布局也备受国际舆论关注,并持续引发热议。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和阐述诸多兼具倡导和平共赢符合世界潮流趋势的新理念,如1月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9月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提出“深化金砖伙伴关系 开辟更加光明未来”;11月APEC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谱写亚太合作共赢新篇章》的讲话等等,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对外话语权,而且发挥了引领国际舆论、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出一个大国的强大正能量与亲和力。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发境外舆论持续解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述在境外舆论场持续关注。据粗略统计数据显示,从2017年10月下旬至12月,涉“习近平思想”相关表述的外媒报道达2326篇。包括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被外媒解读为是“习近平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此外,有外媒认为,要开创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要有一个新的思想来指导,“习近平思想”的首提正体现了中国在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经济挑战和社会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自信、勇气与长远战略的智慧,同时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总之,中国正展现出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主动出击,对内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牢牢抓住全球创新的巨大机遇,对外则通过倡导“一带一路”等全球化策略和推进亚投行、丝绸基金等平台建设,根据改革经验升华出独具特色的全球治理、人类安全和国际秩序共同发展理念,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建立全球和谐新秩序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二、2017年国际涉华舆论场整体特征及变化趋势

  1. 外媒涉华报道热度总体呈“W”走势。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外媒涉华报道热度长期保持在高位,2017年全年外媒涉华报道总篇数为225 万多篇,较2016年同比增幅3.7%。

 

 

 

  2017年,全国两会、中美元首海湖庄园会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印洞朗对峙事件、金砖国家峰会、十九大召开、特朗普访问中国等热点事件获得较高的国际关注度,外媒报道较为集中。整体而言,平稳上升的涉华报道态势侧面表明中国越发成为国际舆论场关注对象,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呈现于全球领域并产生重要影响。

  2. 英美国家媒体在外媒涉华报道中占比较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涉华报道参与活跃度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美国、英国、香港、台湾、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此外,经观察发现,以路透社、法新社和美联社等为代表的传统英美主流媒体在全年参与涉华报道的所有媒体中占比20%。世界级主流媒体在所有外媒涉华报道的高比重,使得“中国”这一元素更为广泛地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传播。

    3. 国际涉华舆论较偏重分析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本年度外媒涉华报道热点话题中,对中国国内政治、多边外交关系及中国经济等方面的讨论分别位居前三名。其中,涉国内政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党中央高层领导动态、重大政策发布、重大政治事件及政治环境分析等话题;涉多边外交讨论则主要侧重于中美两国在经贸、产业、政策、司法等相关方面合作互动的话题;涉中国经济讨论主要突出国内经济形势和市场前景分析及预判、国内大型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国内产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国际市场的影响等方面的话题。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本年度涉港涉台事件,无论是林郑月娥新政,还是美对台出售武器等事件,都在国际舆论场上引起外媒的普遍关注,成为继“中国经济”之后的第五和第六位热门涉华话题。而包括军队改革、“朱日和军演”和中国首个境外军事基地设立等在内的一系列有关中国军事行动的话题成为本年度的第七位涉华热点。

 

 

   从本年度国际舆论偏重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经济市场通过丝路经济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经济自贸区等国际合作机制不断突显的外向型投资特点,特别是人民币入篮SDR后引起的国际货币市场变化,使得境外媒体日益关注中国政治、经济及大型企业的细微变化对国际市场的可能作用路径;而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及国际政治博弈的影响下,外媒对涉港澳台方面的事务和中国军队事务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多以渲染对立矛盾和冲突威胁色彩为主。

 

 

 

 

  4. 国际舆论的涉华报道表现出明显的大国外交趋向

  经整理本年度外媒涉华报道所涉关键人物数据发现,热度排名前十的国内外政要分别为习近平、特朗普、金正恩、蒂勒森、奥巴马、普京、莫迪、安倍晋三、特蕾莎梅、马蒂斯。而对照2016年和2015年的外媒涉华报道关键人物,中国国家主席、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印度总理、日本首相、英国首相均为报道热点。一定程度上,这反映了围绕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等大国外交关系为国际舆论场每年关注重点,中国的大国外交轴心角色日益突出。

  5. 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周边邻国及地区更关注中国的主流对外社交传播窗口。

  通过对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国国际电视台三大中央级主流媒体的脸书海外社交账号近一年来的运营情况为样本对照组的观察发现,近一年来国际社交舆论场的涉华态度以“喜欢”的正能量传播为主,且较为关注涉华的重大政治外交事件、传统民俗文化、高铁新技术应用、共享经济及民生等方面话题。而与此同时,在上述三大中央级主流媒体脸书海外社交账号的关注用户当中,注册地在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菲律宾、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居多。一定程度上,地缘政治及地区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使得国际涉华社交舆论场呈现出涟漪效应,中国周边国家及地区更注重从细微的社会生活方面,从群体传播层面了解中国。

  以打造领导人出访新闻的账号@xivisit账号为例,分析其粉丝结构来看,印度网民最关注本账号,粉丝达733722人,其次是巴基斯坦,粉丝478253人,缅甸排名第三,有360370人。美国粉丝20158个,排18名。

 

  6. 经济话题升温,中国经济体对国际市场的介入越发成为国际舆论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数量上看,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外媒涉华在经济领域的报道数量较2016年全年同比增长3.7%。从话题标签上看,以《纽约时报》为例,2016年度对中国经济的报道标签多集中在“经济危机”“经济数据可信度低”“经济问题有待解决”“经济实力夸大”等;而在2017年度的报道中虽也对中国经济诸如债务问题和房地产问题等表示担忧,但用词多集中在“稳定”“稳步增长”上,态度有所缓和,并较为关注中国的对美、对欧的一系列投资及贸易,称“尽管西方部分企业和分析师对中国市场的未能完全开放表示批评,但欧洲商业领袖对中国在欧洲投资前景表示称赞”。

  7. “朝鲜”和“贸易”成为设置2017年度有关中美关系国际议题的两大重要因素

  以《纽约时报》为例,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同时涉“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朝鲜”字样的报道分别为1870篇和1616篇,较2016年同比增长27%和120%。而2017年同时涉及“中国”“美国”“朝鲜”三国字样的报道达1363篇,较2016年的533篇同比增长155.7%;2017年同时涉及“中国”“美国”“贸易”字样的报道篇目达1694篇,较2016年的1323篇同比增长28%。通过数字对比发现,朝鲜问题和贸易问题对中美关系报道量增长的贡献率较大,特别是今年以来朝鲜多次试射导弹升温半岛局势和中美贸易逆差的扩大,均使其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此外,从传播角度来讲,作为国际性主流报刊,话题的偏重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的选择设置了议程。

   三、2017年度涉华舆情发展的挑战和应对

  1. 国际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同时国际话语权、文化影响力等软实力也不断加强,崛起的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中国重大主题新闻容易引发国际媒体的关注。

  2017涉华国际舆情新格局和特征的出现,既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不信任、不了解和恐惧的心态,也映射出我国在国际交往和对外传播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国际交往中,虽然中国目前已是世界大国,但在国际交往中的准备不充足,政府与国内媒体、网民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同时过分关注他国的评判,对国际舆论中的“不同意见”或负面态度的容忍度仍较低,容易随外部国际舆论场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在对外传播中,目前以自我为中心的“宣传意识”还较浓,对外传播的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上,不能真正融入国际传播的大环境。而且由于历史惯性,这种情况可能还会延续较长一段时间。另外,在对外宣传理念下的传播作品多带有说教色彩,缺少互动性,主要以国内题材和正面题材为主,信息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都打了折扣,而海外受众通常对这类宣传类报道的可信度是持怀疑态度的。因而也无法打破西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垄断,有效传递中国声音。

  2. 境外涉华舆论负面声音和消极论调仍有较大市场

  2017年围绕中国的国企改革、金融风险以及南海问题、网络安全等话题,外媒涉华报道中疑虑、担忧、指责甚至抹黑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在这些报道中,除唱衰中国经济发展、夸大中国金融风险这样的传统论调之外,又出现了较多的质疑、歪曲我国党建工作的报道,将我党凝心聚力的出发点诬称为“加强控制”。在中国的对外政策方面,不少外媒则更加致力于将中国描绘成“咄咄逼人”的沙文主义大国形象。如在南海问题上,多数西方媒体报道仍夸大中国的强硬态度,指责中国填海造岛行为。对于中国不断扩大的对外投资规模,美、欧、日、印等国外媒也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或称中国输出落后产能,影响当地环境,或称中国投资加剧当地债务负担,带来金融风险,而对中国投资对于当地经济和民生改善的重要现实选择性失明。其中原因既有没落帝国的傲慢与偏见,又有遏制中国快速崛起,压缩我发展空间的战略考量。

  3. 国际舆论引导的对策

  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际舆论格局下,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和国际形象的塑造既面临机遇,也有巨大压力和挑战。鉴于此,今后我国在国际舆论引导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适应国际舆论格局,更新对外传播理念

  一方面,涉华国际舆论场的总体态势目前仍是“西强我弱”的局面,但可以通过改变态度和方法有效应对国际舆情环境,化被动为主动。目前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涉华国际舆情中出现被动局面和负面态势可能是一种新常态,因此我们要从传统的大国心态转变为强国心态,适应国际媒体对中国各项事务的常态性的关注;要大力传播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加强对中国政治制度、政党体制、经济发展、军事实力、外交政策等方面的解读。并把硬实力和软实力有机结合,逐步改变我们在涉华国际舆情中的被动格局。

  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离不开自信的心态和正确的自我认知,而正确的大国心态则需要通过健康良好的对外传播理念与技巧去实践。全球传播语境下,以意识形态为主的说教式外宣已经成为过去式。尽快适应新的国际传播格局和新的受众,向世界更迅速有效地传递中国的声音成为新时期中国开展对外传播和建构良好国家形象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对象开始拥有更多的表达权,不再是单纯地接收大众媒体在特定框架下把关之后的信息。这就要求对外传播需要适应传播对象的特点,运用新的传播手段,从过去的硬宣传策略转变为软传播策略。

  B、加强社交媒体平台建设,有效传播中国声音

  目前,世界上较为知名的社交媒体大都属于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中国虽然有国内版的推特(微博)和脸书(人人网),但其在国际的覆盖率和影响力还不够。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微信的崛起,且微信公众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媒体、企业和个人入住,每天产出大量高质量原创内容,考虑到微信日益增长的全球用户群体,这或许会成为中国建设属于自己的全球化社交媒体平台的一个机会。因此,我们需要加快国际一流社交媒体建设的步伐,推动国内社交媒体“走出去”。另外,也要重视国外社交媒体用户的阅读习惯和传播特点;同时也需要重视以及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社交媒体用户在涉华舆论引导中的力量和作用。

  C、加强国际一流媒体建设,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功能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代表传统主流媒体的衰落,传统媒体仍然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是受众获取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传统媒体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仍不容忽视。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国际涉华舆论。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来说,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并不乐观,国际传播手段和水平亟待提升。

  如今,我国已经认识到加强传统媒体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早已纷纷迈出国际化的步伐,推行全球传播的战略,如注册了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账号,且账户活跃度很高。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想要拥有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建设一批国际认可的一流媒体,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力,是中国对外传播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改变目前国际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不认同和不需要中国媒体报道的国际新闻的现状,即要尊重国际新闻传播规律,深入研究国外受众的特点并进行针对性传播,提高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增强传统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形成媒体的品牌效应。

 

 

 文章来源:转引自中国警察网http://www.cpd.com.cn/n15737398/n26490099/c40241440/content_1.html

友情链接:
 
中国犯罪学学会 中国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正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