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王牧先生、刘晓红校长、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第六届上海犯罪学论坛今天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司法交流培训基地隆重开幕,得益于上海政法学院的长期鼎力支持,我代表中国犯罪学学会向刘晓红校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支持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各级领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办会容易,办好会难,持续办精品会更难。犯罪学论坛在中国犯罪学学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的精心呵护下,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为中国犯罪学研究提供了敏锐的犯罪学问题意识、科学的犯罪学研究方法、先进的犯罪防控前沿理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届论坛都会有三分之一的青年学术力量加入,犯罪学论坛为中国犯罪学培育了新生的犯罪学研究力量。在此,我要感谢严励教授和他领衔的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团队,六年来不忘初心、克服困难,为学界持续奉献年度的犯罪学盛宴!
未来已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纯粹的物理世界进入到了物理与网络、线下与线上、现实与虚拟的二元世界。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我们所面临的传统风险,经由网络技术而异化弥散,损害的后果变得难以承受;在以算法和大数据为核心的二元社会中,我们将不断与网络技术本身带来的新型风险发生“遭遇战”,损害的发生变得难以预测;此外,网络的“去中心化”“遍在性”等特点,使得主权国家在对风险的规制和治理,面临到管辖、侦查、证据收集与固定等一系列难题,损害制裁的传统模式变得难以为继。简而言之,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教授所预言的“风险社会”。
对于犯罪治理而言,其治理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主要取决于我们对犯罪场要素的数量、要素的异质性以及要素之间的连接等条件的把握与控制。而“风险社会”正是立基于分布式计算、海量数据的超大规模的、结构复杂的社会,无论是犯罪场的数量、异质性程度以及要素间的连接,都是传统社会所无可比拟的,因此仅以传统治理模式和规制手段来应对这些现代风险和新型犯罪,就必然会遭遇无比巨大的挑战。
本次论坛便是以“风险社会犯罪治理与防控”为题,旨在进一步聚焦理论和实务对风险防控和犯罪预防的关注,进一步建构更加有效、更为系统的犯罪防控策略,进一步提升国家对犯罪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在此,我希望,在座150余名参会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风险社会”的特质、犯罪治理的痛点展开有交锋、高质量的研讨,不仅要研究“风险社会”下前沿科技发展所附带的“技术风险”,更要注重防范犯罪治理中因价值导向和立场偏差而带来的“政策风险”;不仅要从负面去检视“风险社会”中的系统性、潜在性、本源性的“风险”,更要从正面去发掘“风险社会”中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在防控“风险”方面的潜力和路径。简而言之,我们既要通过“社会控制”来防范“风险”,又要反思性地防范“社会控制”本身的风险,还要学会从“风险”中解构“风险”,用好网络技术这把双刃剑!
我期待,通过本届论坛的讨论,我们能够有前瞻性地发现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讨论新问题、有目的性地解决新问题。当然,对于“风险社会”的理解和治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甚至不仅仅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未来的数代人可能都会面临到这种社会变迁而来的挑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成长于网络日益发达的当下,应对前人所未能预见过的问题,同时开后人善法之治的先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我相信,这是一个“犯罪学的黄金时代”,我们这代犯罪学人一定会有属于我们的学术贡献和历史价值,不辜负时代的使命和重托!
谢谢大家!